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煤炭的冬天

黄思卓 千篇一绿 2023-12-31
1. 点击↑↑蓝字进入“千篇一绿”主页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
和小千失联了?赶紧设为星标。

2018年11月5日,山东滨州,暖气入户安装已经基本结束,村民家里安装上了暖气片。视觉中国|图

“煤改气”之后,周丽的首要感受是,“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穿厚衣服添煤”,手也干净了很多。全国已有接近四千万农户完成了清洁供暖改造。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感慨,“世界上从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说是环保工程,其实也是民生工程”。  


一份2065户农村居民参与的调研显示, 75%的家庭表示,即使完成清洁取暖改造,也会同时使用煤炭、秸秆、薪柴等能源取暖,能接受的清洁取暖费用在2000元以内。只有7.7%的家庭表示,不会再烧煤烧柴取暖,能接受3000元以上的费用。  


“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更注重取暖成本,经济条件较好的用户注重取暖品质,要求方便智能、干净舒适。因此,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用户,提供不同成本、不同品质的技术、设备和用能系统已是大势所趋。

南方周末记者  |  黄思卓 

huangsizhuo@163.com

南方周末实习生 | 习丽杰

责任编辑 | 汪韬

nfzmgreen@126.com

李卫国没想到,他在田地中录的一段政策解读小视频成了“爆款”。  

52岁的李卫国是陕西咸阳市丰仪镇水寨村村支书,2023年11月18日,他发了一则小视频,介绍咸阳市“煤改清洁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变化。发布后三天就收获1.7万个赞、220多万浏览量。  

2023年12月16日,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寒潮、大风蓝色预警,全国多地降温。此前,华北多地迎来了首场降雪。截至12月19日,李卫国视频下有两千多条和取暖、补贴相关的留言。  

李卫国提到的“煤改清洁能源”,是指采用更加清洁的能源替代燃煤,包括天然气、电、太阳能等。缘起是《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北方地区散烧煤消耗量大,电和天然气供暖面积仅占2%和11%,大气污染物排放严重,一到冬天雾霾就是常客。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散煤报告》)指出,京津冀以及山西省已经实现清洁取暖全域覆盖,河南、山东和陕西省的覆盖率分别为72%、81%和73%。  

覆盖率高并不意味着使用率高。《散煤报告》指出,小锅炉、小窑炉等工业散煤消费量已下降七成,民用散煤消费仅下降38%。  

“当前,我国散煤治理面临难度升级、成本提高、散煤返烧、农村燃煤底数不清等现实挑战亟待解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散煤报告》中写道。

01

“宜电则电”“宜气则气”


水寨村在西安以西约七十公里,三年前开始清洁取暖改造。  

全国来看,改造进程有先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和11个汾渭平原城市为重点区域,最先改造;非重点区域主要指的是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起步较晚。  

水寨村所处的咸阳市即属于重点区。李卫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截至目前,全村“煤改电”基本完成。  

“煤改电”意为以电器取暖替代烧煤。改造开始时,李卫国接到一个任务,推荐村民购买和安装热风机。这种热风机有点像空调,安装在墙壁上,可以调节温度,启动后就有热风出来,不一会儿家里就暖烘烘的。  

“煤改电”过程中,政府对村民买电器和电费实行两步补贴。李卫国火了的视频就是介绍补贴的过程。  

热风机原价每台需近四千元,补贴后约为一千元,每家装一台热风机即可。电费是每个采暖季一次性补贴600元。  

李卫国计算,对村里七成左右的家庭来说,这些电费补贴差不多够用,“白天有太阳,村里人不是在田里干活,就是凑在一起聊天,一般只有晚上才需要取暖”。  

12月13日,李卫国统计,全村安装热风机的用户接近三成,用其他电采暖方式的比例接近七成。  

在咸阳,像水寨村这样的“煤改电”村有很多。2023年10月25日新闻发布会上,咸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永刚介绍,2018年咸阳入选国家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以来,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5.17万户,其中农村地区完成改造68.93万户,“煤改电”占大多数。  

相比于水寨村,鲁西北平原上的山东济南济阳区龙王庙村,清洁取暖改造要稍晚一些,采用的不是“煤改电”,而是“煤改气”——以烧天然气取代烧煤。  

全国来看,北京和天津以“煤改电”为主,河北以“煤改气”为主,其他可再生能源为辅、清洁炉具作为过渡性兜底保障;京津冀之外的地区,“宜电则电”“宜气则气”“以气定改”;在改造起步较晚的西北、东北地区,还考虑到太阳能利用较为广泛、生物质资源丰富。

2020年8月18日,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方各庄镇高各庄村,工人为安装水暖壁挂炉连接水路打孔。视觉中国|图

对于一个村子来说,比起“煤改电”直接买电器,“煤改气”更复杂。首先需要通煤气管道。  

周丽能说会道,是龙王庙村有名的婚礼主持人,她记得,管道改造从2021年左右开始进行。周丽一家四口住在平房,原来用液化气罐做饭、煤炉子烧水,热水通过暖气片进入各个房间供暖,称为“土暖气”。  

“煤改气”后,液化气和蜂窝煤都不用了,做饭和暖气片的热水都靠烧天然气。周丽家的煤炉子还在,“土暖气”的管道都已拆除,村里很多人家连炉子也扔了。

02

咳嗽少了,不用起夜添煤了


“煤改电”之后,李卫国感到的首要好处是咳嗽少了。  

村里以前烧农作物秸秆和薪柴,李卫国一到夜里就能听见家家户户的咳嗽声。  

2023年是李卫国家用热风机取暖第三个冬天,机器还没有修过。有的村民一开始不相信,亲眼目睹热风机的好处,也来找李卫国报名要买,再也不用村干部大喇叭喊,或者在微信群里磨破嘴皮劝了。  

“煤改气”之后,周丽的首要感受是,“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穿厚衣服添煤”,手也干净了很多。  

原先煤炉所在的屋子,幸好台面铺的是黑色大理石,乍一看不脏,一摸满手是灰。给煤炉换煤饼时,手被煤烟熏过,洗都洗不干净,涂再多护手霜都不管用,干巴巴跟老太太手似的,周丽只能晚上睡前先抹上厚厚一层护手霜,再戴上一次性手套,让皮肤多吸收,也不会弄脏被子。  

2023年12月1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感慨,“世界上从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说是环保工程,其实也是民生工程”。全国已有接近四千万农户完成了清洁供暖改造。

2018年11月5日,山东滨州,张杨村即将告别煤炭取暖的时代。视觉中国|图

烧煤会带来室内空气污染,《散煤报告》指出,农村散煤提前淘汰将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在最积极的退煤情景中(2030年散煤净零),东北三省和西北五省将分别累计减少致死人数14.22万和14.67万。  

但方便、干净和健康的前提是,气要够。  

周丽记得,2022年有一部分村民家气不够,只能把空调打开,做饭靠临时买的电磁炉、电热锅,做个汤还行,炒菜就显得“火力”不足。  

用气紧张不是个例。“这一问题暴露出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民生用能保供稳价措施没有落实到位。”2023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监测到这一问题后,已立即责成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连维良解释,限购停供天然气,客观上是因为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一些企业市场化购气成本过高,而且短期内难以有效疏导,出现了阶段性经营困难。不过他也强调,发改委在采暖季前组织签订的合同量,是超过各地预计需求的。  

周丽感觉,2023年采暖季的天然气供应情况好转了,家里基本没有断过气。

03

能接受两千元以内取暖费


周丽看来,更大的变化是清洁取暖的补贴模式。  

根据济南市2023年10月发布的文件,已享受补贴政策3年及以上的用户,从当下这个采暖季起,连续两个采暖季最高补贴900元/户,之后两个采暖季最高补贴600元/户,再之后两个采暖季最高补贴只有300元/户,此后不再发放。  

水寨村所在的咸阳市也调整了补贴政策。这个采暖季不低于补贴600元/户(折算补贴电量约1200度,或补贴气量约293方),方式是先补后用、据实结算,没用完的补贴资金到期收回。  

《散煤报告》也指出补贴的两难。对于居民而言,目前电采暖和燃气采暖的运行成本高于燃煤,对政府补贴依赖性较强;对地方政府财政而言,负担普遍过重,相关补贴政策难以长期持续。  

对于采暖成本上涨压力、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刘炳江在上述吹风会答记者问时提到,“这确实是当前一个问题”。自2020年起,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中安排了清洁取暖补贴。补贴之外,还有气价和电价优惠。  

对于补贴来源,业内人士认为,不局限于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其他的政策中也有补贴出口。比如2022年以来,乡村振兴、建筑能效提升、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均将清洁取暖纳入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任彦波是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长,长期深入农村市场调研,农户愿意为清洁取暖支付多少钱一直是其调研重点。  

2022-2023年采暖季,任彦波召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东北、西北地区5省35市134个村进行过一次调研。参与调研的2065户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小于5万的农户占比 81.5%,小于3万的占比34.9%。  

结果显示, 75%的家庭表示,即使完成清洁取暖改造,也会同时使用煤炭、秸秆、薪柴等能源取暖,能接受的清洁取暖费用在2000元以内。只有7.7%的家庭表示,不会再烧煤烧柴取暖,能接受3000元以上的费用。  

任彦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随着清洁取暖政策推动和市场宣传,这些数据也在动态变化。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李雪玉观察到,对于重点区域来说,煤价上涨,可能导致清洁能源和煤炭的成本差距更小。  

而在风光资源充足的地区,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来取暖是未来趋势。村民甚至可以用这些绿电带来的碳减排,参与碳市场交易。刚刚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就开启了化石燃料的终结之路,全球要“从化石燃料转型到其他能源”。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的采纳和持续使用,不能长期地依赖财政补贴。补贴是初期引导,持续使用还是要自发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沈国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04

因地制宜


让任彦波意外的是,今年居然还有企业接到了不少燃煤炉具订单。任彦波任职的协会里,很多成员原是从事燃煤炉具的企业,经过大气治污十年,大部分都不再生产燃煤炉具,转攻清洁取暖设备。  

2023年进入秋冬季以来,北方多地开展散煤巡查检查行动,地方市监部门对违法销售和流通方开出了一张又一张的处罚单;部分县、乡、村排查居民和经营户的燃煤复烧,用上了督导、暗访、曝光、约谈、问责等方式。  

“单纯的‘不让卖’或‘收缴’,未从根本上解决复烧问题。”沈国锋表示,引起复烧的原因很多,有经济考量,也有行为习惯,也包括供暖能效的差距。  

除了省钱,有些村民重新烧煤取暖是因为改造后取暖效果不理想。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已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引导改造工作高标准完成,同时聘请第三方,每日对安装质量、进度、安全及存在问题进行督查,并实行排名、通报等形式保障项目推进。  

2023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这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出台的第三个国家级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因地制宜成片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大民用、农用散煤替代力度,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东北、西北正成为散煤治理的主战场,也在寻找散煤治理因地、因时制宜的最佳实践。东北有大量农林废弃物,在煤炭价格高企时,成本优势尤为突出。12月初,任彦波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农村地区走访时看到,农户用生物质采暖炉、电锅炉替代燃煤,“天天点火,一天烧两次”,这些常见的玉米芯几乎不花钱。


哈尔滨道外区一个村庄,院子里堆满了玉米芯,用来烧炕或者烧炉。任彦波|摄


不过,根据沈国锋的研究,烧玉米芯也并非完美方案,排放的污染物会比散煤少一些,但还是存在污染,在使用燃烧效率较低的炉灶时,排放量更高。 


“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更注重取暖成本,经济条件较好的用户注重取暖品质,要求方便智能、干净舒适。因此,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用户,提供不同成本、不同品质的技术、设备和用能系统已是大势所趋。”任彦波团队这个调研成果也被写进了《散煤报告》。  


周丽就发现,村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过惯了烧煤的日子,觉得烧煤稳定、便宜,煤炉子还能顺便做饭。不过,每逢孩子来了,老人就不烧煤烧柴,也舍得把燃气打开了。  


知晓婆婆也是这个性格,周丽特意嘱咐工人将婆婆家的天然气温度调节器“安得高一点儿,让老人够不着”。周丽还提醒婆婆不要去碰调节器,“一碰就要坏,坏了还要花钱买”,这样老人就不敢随意关暖气了。  


(文中周丽为化名)

校对 | 胡晓 视觉 | 雷佳霖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转载、提供新闻线索请在后台留言
更多阅读 ↓↓
最热气候大会闭幕,化石燃料终结之路开启
寒潮来袭,每年的“好天气”不到1/3
今秋的北方,为何又热又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